法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建设年度报告 (2022年)

发布者: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网络安全责任人发布时间:2023-11-09浏览次数:10

一、学科基本情况

1.目标与标准

1.1培养目标

法学硕士培养依托学校以水产、海洋为特色的办学目标,以习近平法治思想为指导,锚定新时代法学教育“加快发展海洋法学、培养高质量复合型法治人才”的战略目标,契合“一带一路”倡议和“东北全面振兴”的国家战略,致力于为国家海洋法治事业培养具有较高法学理论素养、掌握坚实的法学理论知识、具有一定法律实务技能的创新型应用型海洋法治人才。法学硕士毕业生的就业主要去向是亟需海洋法治专业人才的科研机构、高等教育机构、立法机关、行政机关、监察机关、司法机关、企事业单位、法律服务行业。

1.2学位标准

法学硕士学位授予标准主要从知识结构、基本素质、学术能力和毕业论文四方面进行考量,其中知识结构包括基础性知识、专业性知识、工具性知识;基本素质包括人格与品德、学术素养与法律思维、学术道德、职业操守;学术能力包括获取知识的能力、科学研究能力、实践操作能力、学术交流能力、中外语言能力和其他能力;毕业论文包括规范性要求和质量要求。

2.基本条件

2.1培养方向

2019年获批法学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点。法学一级学科现有5个方向,包括宪法与行政法学、国际法学、诉讼法学、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民商法学。以培养能在海洋行政法、海洋维权与执法领域从事法律服务与管理工作,适应海洋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德才兼备、高层次的专门型、应用型法治人才为特色。

2.2师资队伍

本学位授权点共有专任教师40人,包含正高级8人、副高级14年龄结构上,55以上教师1人,415523人,40岁以下17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或行业组织任职。拥有博士学位的骨干教师数量为36人,约占法律硕士授权点骨干教师总数的88%,拥有海外留学经历的12人,辽宁省教学名师1名,辽宁省首届“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2拥有高层次人才称号6人。

2.3 教学科研支撑

现有科研平台12个、学术团体3个、科研及教学创新团队3个;2015年以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2项,教育部课题6项,其他课题200余项,合计经费500余万元;出版著作和教材16部,发表期刊文章共300余篇,其中CSSCI和北大核心期刊文章20余篇,SCI6篇,其他核心期刊共100余篇;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辽宁省社科活动月、副省级城市法治论坛等学术奖励100余项;提交资政建议近百个,被采纳43项,其中3项获得省领导批示,3项被《社科智库》收录;为全国渔业行政执法人员开展上百场授课讲座,参与数十个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修订工作,多人次受聘为专家顾问和专家委员会委员。

二、年度建设情况

2022年度,继续围绕我校法学学科定位及海洋特色,坚持差别化发展,以一流学科的标准建设法学学科。

在课程思政、社会实践、意识形态、基层党建、思政队伍建设等方面全面落实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理念,创新性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有11名研究生获得社会实践奖项,收到了3封生源地政府及社区发来的表扬信。《海上行政案件查处》等3门教材获批校级优秀教材;《行政法学》《海警法》两门数字课程被全国法律硕士专业学位教指委采用并在国家研究生教学平台上线运行。获得研究生教学成果奖共5项,其中省级一等奖1项,校级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获批研究生教改项目6项,其中省级1项,校级5项。方向课课程体系进一步得到了优化,海洋行政法方向增加了海警法课程,海洋安全(维权)与政法方向增加了渔业行政案件查处课程。

1.师资建设情况

1.1不断扩大导师队伍及资源

现有校内导师40人、校外导师31人、实务导师88人,2022年新增校内导师6人、校外导师4人、实务导师10人。与江苏海洋大学创新性地开展了联合培养工作,每年招生5人。目前有五个方向教学团队,分别是宪法与行政法,专任教师8人;国际法学,专任教师8人;诉讼法学,专任教师8人;环境与资源保护法学,专任教师8人;民商法学,专任教师8人。本年度共4名教师参加国外进修,学院教师均参加国家教育行政学院 2022暑期教师研修班线上课程学习。4名青年教师参加校外实践培训。

1.2强化导师对研究生培养的负责机制

继续坚持严把培养质量关,承担研究生课程的教师均为具有博士学位或者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且责任心强的教师。实行“导师负责制”,持续强化导师对于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意识,督促导师在研究生的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学术诚信教育、理论素养培养以及开题、中期检查、预答辩、论文定稿中尽心尽责。此外,2020级学生均去往法院、司法局、律师等实务部门实习,并借此机会积累毕业论文研究素材。

2.研究生教育情况

2022年录取研究生6人。一是有5名研究生通过了2022年法律职业资格考试。二是有3名研究生参加了国际学术会议并发言,有6名研究生参加国内学术会议并发言。三是发表论文8篇,其中3EI检索;参编著作10人;获得各项学术奖励8项;参加国际人道法等法学专业竞赛10余项。四是优化研究生综合素质测评办法,评选出研究生国家奖学金获得者1人,学业奖学金获得者11人,三好学生3人,优秀学生干部1人。

3.科学研究

3.1科研方面

2022年出版著作和教材4部,其中《走向深蓝海洋法学文库丛书》被推选为国家级优秀海洋图书;发表文章54篇,其中高水平核心期刊19篇;CSSCI6篇,EI3篇,北大核心7篇(含CSSCI6篇),CSCD1篇,JST1篇,RCCSE7篇。获批2项教育部课题、12项省级课题、14项市级课题,有7项横向课题立项,合计经费140万元;获得学术奖励23个;外观设计专利4个;软件著作权8个;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0余人次,多名教师发言。

3.2学术交流

2022年,我院研究生分别参加了第十八届社会科学普及周系列主题活动、辽宁省法学会宪法学行政法学研究会第七届青年论坛、第七届“海洋经济发展与法治保障”论坛暨第四届海洋安全(维权)与执法论坛等学术活动,并进行主题发言。在中国政法大学国际法学院和国际公法研究所共同主办的“蓟门极地前沿法律问题论坛”中,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教师曲亚囡副教授作为议题“青年学子北极海域法律治理论坛”主持人受邀参加本次会议,2名学生分别做了与北极治理有关的主题发言;在辽宁省法学会主办的习近平法治思想主题征文活动中,多篇文章获奖。

除此之外,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还坚持举办“走向深蓝”学术系列讲座,参与主办一系列的论坛、研讨会,学术交流氛围浓厚,不仅增强了海洋法法律与人文学院研究生的综合素质,也提高了法学学科的影响力。

3.3社会服务

积极开展社会服务和法律培训。《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劳动用工法律风险防范的对策》被《社科智库》采纳,并获得省领导批示;2人接受媒体采访;多人为全国渔业行政执法人员开展授课培训;参与国家和地方法律法规修订工作;多人次受聘为专家顾问或专家委员会委员或大连海事法院人民陪审员,常态化参与大连海事法院的庭审工作;开展多期法治宣讲系列讲座;“走向深蓝”系列讲座邀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共计100余人,讲座参与人数2000余人次,形成了良好的品牌效应。此外,积极组织本院教师参与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和科研能力,包括新形势下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业务技能与管理水平提升专题研修班、习近平法治思想大讲堂等。

学科社会影响力稳步提升。2人被聘为大连市第十七届人大常委会地方立法专家顾问;获评行政法学与国际法学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1人获评研究生优秀导师;1人获批2022年辽宁省职工创新工作室;7人当选中国水产学会渔业经济与政策专业委员会委员。

三、存在问题

1.学科建设方面

人才培养质量方面,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设置仍有待优化,没有国家级一流课程和国家级教学成果奖,思政成果较少,学生专业竞赛没有国家级奖项,研究生联合培养基地数量有待拓展;

2.科研及社会服务方面

科研成果方面,发表文章数量较多,但核心期刊文章数量少;2022年度资政建议相比2021年有大幅度减少;疫情导致实地开展调研、培训和社会服务的机会不多,实习基地不能有效利用,学生实践能力锻炼受限。

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法学专业师资力量仍有不足,由于法学一级学科硕士点和二级学科硕士点招生规模加大,对师资队伍要求也相应增加,且缺少法律方法学、法理学专业教师。

第四部分 下一步计划

1.学科建设方面

1)在硬件建设和授课方式上,预计建设2个“通用型研究生智慧教室”,兼具考试、自习、实践、学生活动、毕业展演等多种功能;计划开展“双师课堂”,实务导师和授课教师同堂指导学生,同步提高学生的理论和实践能力;

2)在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改革上,拟调整实践课程比重,增设实务性强的课程,计划录制多门法学专业课程和虚拟仿真课程,出版高质量研究生教材,同步搭建法学案例库,并为学生持续提供资源检索库。

2.科研及社会服务方面

1)亟需专家给予申报国家社科、教育部、农业农村部等重大项目的教师专业性指导;

2)亟需学校给予出版高质量研究生教材的经费支持,继续出版《走向深蓝》系列丛书。

3.师资队伍建设方面

12023年拟增加法学专业教师3人,东北亚研究中心1人;

2)教师交流和培训方面,拟邀请智慧课堂专家对教师进行培训

3)计划派遣教师和学生到国内高校交流和学习。



版权所有 (C) 大连海洋大学 辽ICP备2023000500号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52号 邮编:11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