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文章】洪刚-大学与大学精神

发布者:系统管理员发布时间:2012-04-22浏览次数:241

 

在任何一个进步的国家,大学永远是一个国家最神圣的文化机构,最高的象牙塔,没有任何一个机构能超越大学。大学是任何一个社会道德与理性的凝聚之所,具有高雅的文化品位和卓而不凡的气质,不断滋养和浸润一代代的学人。大学不仅以自身纯洁的德性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社会,更以独特的姿态投入到关怀社会、重塑德性的潮流中,成为社会德性的捍卫者与提升者,领导着社会德性的发展方向。在时代的变迁中,大学的精神传统尤其显现出固有的精神意蕴和传统价值。

 

大学究竟是什么?古今中外都有探索。《大戴礼•保传》中写道,“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据此,大学应当是学大艺、履人大节的地方。汉代的太学、隋朝的国子监都是中国古代意义上的大学。[1]国古代教授大学之道的书院中,学者遁居山林,远离尘世,师生相互切磋,自由探讨学问,追求崇高的人生境界,以明德、新民、止于至善为宗旨,将知识、意志、情感及相应各类学问与价值统一于人格的全面发展与完善,指向人文教化的最高目的。

西方的高等教育思想家早已从不同角度解释着同一个命题。1854年,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认为: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群英会集的殿堂,天下各处各地的学子到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1859年,美国密歇根大学的课程表的开场白:没有任何一个机构配得上称为大学,除非这个机构能够为想要学习任何一门科目的学生提供自由广阔的天地,令他乐此不疲。英国红衣大主教纽曼称大学是一个传播普遍知识的场所。美国教育家弗莱克斯纳认为:大学是学问的中心,致力于保存知识、增进知识,并在中学之上培养人才。对此,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有深刻体认和感悟,他说:“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的世界,是个体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领地。每一项任务借助参与其他任务,而变得更有意义和更加清晰。按大学的理想,这四项任务缺一不可,否则大学的质量就会降低”,“大学是个公开追求真理的场所,所有的研究机会都要为真理服务,在大学里追求真理是人们精神的基本要求,因此,它给大学带来勃勃生机,是大学进步的条件。

应该指出,中国古代大学与西方大学的理念是有区别的,重要区别之一是与世俗政权的关系有所差异。中国大学教育系统大多与世俗权力紧密相关,研究内容主要是治国平天下的道理,机构受国家权力左右,理想目标是入仕参政,正所谓“学得文与武,嫁与帝王家。”即使是有隐遁山林远离尘世者,也是因入仕不得,报国无门,以悖论的方式反映了与世俗权力的密切关系。西方大学则是在二元化体系的缝隙中求得自由空间和独立发展,因而具有明显的自由与自治传统。中国现代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是西方大学理念和大学制度传入中国的产物,在承袭了西方大学的一些理念和体制之外,仍表现出突出的东方性格,一是传统文化使然,一是时代形势所宥。中国现代的大学理念萌发于清朝末期,经蔡元培、梅贻琦等教育家的发展而逐渐确立。经过一番探索和努力之后,北大校长蔡元培认为,大学是人格养成之所,是人文精神的摇篮,是理性和良知的支撑,但不是道德楷模,不是宗教之所。大学者,研究高深学问者也。为囊括大典,网罗众学之学府。清华大学老校长梅贻琦认为: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

尽管对大学的认知穿越了历史和地域,表述不尽相同,内含各有侧重,但通过对不同论说的深入体察,我们可以深刻地体会到:大学是追求真理的场所,它以特有的精神传统凝视着现实和理想中的世界,人们以良知和理性为引导,在此从事高深学问的保存、传播和增进活动,知识、意志、情感充分勃发,不断地实现生命的省察、探寻和相互浸润,以致向于对自我与他者认识的的最高境地。

 

中国古代四书之一《大学》的开篇之语,“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可说是从某个方面体现了中国古代大学的精神和理念,它的源头是以中国固有文化中的“士志于道”、“明道济世”为根本的,其使命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但一般来说,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制度起源于中古时期的欧洲大陆,法国的巴黎大学、意大利的波罗那大学是最早的两所中古大学。大学自其出现始,就因为其在文化传承和社会进步上的特别作用而有别于其它机构。特别是一些经历近千年风雨仍巍然自立的大学,因为其独特的风格和对人类的贡献而闪烁光芒。所以,大学是有精神的,唯其精神,使之能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

大学的传统,其实是一种精神和文化传统,这种精神传统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不断沉淀和丰富,背负历史流变,观瞻时代变迁。如果将西欧的中世纪大学作为现代大学的起源,那么人类的现代大学史已历经近千年。西欧的中世纪大学被人称为“千年黑暗世纪里人类文明的绚丽之花”,在长期的教权与王权二元化权力格局中,大学在权力争夺所致的夹缝中自由生长,其文化精神在教会、行会和修道院的多重影响下积淀成形。作为“学者行会”,大学是学者们自由追求学术,探讨高深学问,进行精神自由交往的地方。它以“象牙塔”自居,自由沉思人类千百年来遗留下来的精神与文化遗产,对社会现实进行思考与批判。为了保护这种“自由沉思”和“精神的自由交往”,大学向教会和市政当局争取到诸多自治权利,谨慎地与社会生活保持着一定距离,确立了“学术自由、大学自治、学者治校”的原则,以此来处理大学与教会、大学与王权之间的复杂关系,也作为大学处理内部学术事务的基本准则。西方大学的超越精神发端于基督教文化的绪余,以坚定的信仰超越现实,追求终极价值和道德理想。经过文艺复兴和教育的世俗化运动,以柏林大学为代表的现代大学确立了人文精神信仰。

大学精神是经过长期积淀而成的稳定的、共同追求的理想和信念,是大学生命的源泉,是大学文化的灵魂、精髓和内核,是对大学的生存、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思想导向。大学的传统与精神通过国内处知名大学的立校理念或者校训集中体现出来,如哈佛大学之“与柏拉图为友,与亚里士多德为友,更要与真理为友”、北京大学之“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清华大学之“厚德载物,止于至善”、南开大学之“允公允能,日新月异”,它们铸就了大学精神传统的历史丰碑,成为传续不止的精神财富。

 

 

版权所有 (C) 大连海洋大学 辽ICP备2023000500号 地址:辽宁省大连市沙河口区黑石礁街52号 邮编:116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