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0月13日,由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全球安全治理研究院承办的“当前中日海洋争端热点问题学术研讨会”成功举行。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院长裴兆斌教授作为评议人线上参加了此次会议。
本次会议共8位发言人,裴兆斌教授就发言人的报告逐一点评。第一位发言人是来自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的蔡亮教授,其清晰的阐述了中日关系未来相对稳定的相处模式,以及双方争议的焦点问题——钓鱼岛和南海问题。裴兆斌教授对此表示赞同,“对抗、竞争、合作”这种中日关系基调仍会存在很长一段时间。
第二位发言人是来自上海社科院的陈勇博士,其从军事安全角度全面梳理了日本“三海联动”的系统效应,以及日本抹黑我国《海警法》的无耻行径。裴兆斌教授在这个问题上,表述我国海警在《海警法》颁布后加强在钓鱼岛巡航、执勤行动,是一种坚定的国家态度。
第三位发言人是来上海交通大学副教授王伟男对台湾当局的钓鱼岛政策变迁点评。裴兆斌教授认为这有助于追本溯源,是研究台海问题不可或缺的一环。
第四位发言人是来自上海政法学院上海全球安全治理研究院的杨震老师,其评述了当前的中日海权矛盾。裴兆斌教授对此评价,中日海权矛盾的根源既有地缘政治因素,也有中日双方经济、军事、支配舆论三大力量的失衡这一因素。
第五位发言人是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刘丹副教授,她从国际法角度对福岛核污水排海事件进行了分析。裴兆斌教授认为海洋的流动性必然会将日本核污水排海的危害性扩散全球,因此这是一个国际性问题。在这一问题上,关于海洋环境损害跨境治理的污染来源国附随义务也值得研究。
第六位发言人是来自华东政法大学的管建强教授,其阐述了“精日”言论如何危害国家文化安全。对此裴兆斌教授也强调作为学者,立场必须坚定且正确,不能打着所谓“学术自由”的旗号,做不负责任的事情。
第七位发言人是来自上海政法学院兼职研究员郁志荣老师,其对反对日本排放福岛核电站核污水决定提出了对策建议。裴兆斌教授认为,中国应对日本核污水排海之策需要立足于“反对、防范、索赔”三个方面,缺一不可。
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