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业执法系列丛书
《办理涉渔“三无”船舶案件实务实用指南》
海洋出版社
一
20世纪70年代末,我国水产捕捞业迅速发展,从事水产品捕捞及其相关活动的“三无”船舶数量不断增加。涉渔“三无”船舶具有数量多、分布广、隐蔽性强、流动性强、组织化、团伙化的特点,不仅危及渔民人身、财产安全,破坏渔业管理秩序,而且危及航道安全,污染海洋生态环境,阻碍渔业可持续发展,容易引发涉外事件,影响我国国际形象。在相当一段时期内经过相关部门的整治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在法律适用上还存在一些问题,办理“三无”船舶案件迫切需要统一法律适用。
日前,《办理涉渔“三无”船舶案件实务实用指南》一书由海洋出版社出版,本书以涉渔“三无”船舶的违法行为与涉渔“三无”船舶案件的法律适用为主题,立足于“三无”船舶违法行为的理论认定与案件的实践处理,致力于在“三无”船舶案件处理原则、处理程序、调查取证、刑事犯罪等方面构建逻辑严谨、操作性强的处理指南。
二
本书共分为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涉渔“三无”船舶案件概述,第二部分为涉渔“三无”船舶违法行为的认定,第三部分为办理涉渔“三无”船舶违法案件的程序,第四部分为涉渔“三无”船舶违法案件的调查取证,第五部分为涉渔“三无”船舶涉及的刑事犯罪,第六部分为案例评析,包括行政案件案例评析与刑事案件案例评析。此外,本书在附录部分列出了国务院对清理、取缔“三无”船舶通告的批复(附录一)以及“三无”船舶联合认定办法(附录二)。本书准确梳理了涉渔“三无”船舶案件的治理体系,包括概念、认定标准、办理程序、调查取证、刑事犯罪处理认定及处理等方面,体系完整,结构清晰;理论联系实际,理论指导实际,具有操作性。既可以作为海警和其他海上执法部门办理涉渔“三无”船舶案件的必备工具书,又可作为海警和其他海上执法部门的培训用书;既可以作为海洋大学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又可作为海洋大学法学专业本科生、研究生的专业方向课的教材,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实用性。
三
作者简介:
裴兆斌,男,辽宁沈阳人,法学博士、博士后。大连海洋大学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院长、教授、研究生导师、法学学科带头人。辽宁省“第七批优秀专家”、辽宁省“首届杰出中青年法学专家”。曾荣立个人一等功1次、二等功2次、三等功5次。主要研究领域及方向是行政法学、刑法学、国际刑法、国际海洋法、海洋行政法、渔业法、海洋安全(维权)与执法、渔业行政执法等。
兼任中国太平洋学会海洋维权与执法研究分会会长,辽宁省海洋法学研究会会长,大连市国际法学会会长,大连海洋大学东北亚研究中心负责人(教育部批准备案),公安部治安系统法制专家,辽宁省区域经济发展研究重点基地海洋经济发展与法律政策研究首席专家,辽宁省法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辽宁省法律类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大连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委,辽宁省人民政府法律顾问,大连市委市政府法律顾问,大连市劳动人事争议兼职仲裁员,北海国际仲裁院仲裁员等。
主要著作:《海上犯罪立案追诉标准与司法认定实务》《追缴腐败犯罪所得国际司法协助》等49部。曾在《行政法学研究》《东方法学》《Euro-Asian Legal Frontiers Review》等国内外核心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0余篇。主持或参与国家、省部级等科研课题100余项。
连续3届获得辽宁省哲学社会科学奖·成果奖;连续2届获得中国法学青年论坛奖;连续3次获得辽宁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多次获得大连市社会科学进步奖等奖项。
刘洋,副教授,经济学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大连海洋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研究领域:海洋经济学、海洋政策等。辽宁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万”层次人选。主要著作:《大学生劳动教育通论》《海洋行政管理》等10部。发表论文50余篇,主持或参与省部级以上等科研课题40余项,多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其中课题《以产业兴旺为引领推动大连乡村振兴发展》研究成果,被政协大连市第十三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决策采纳。
郭凌川,1970年6月27日出生,辽宁大连人。华东政法学院国际经济法学士,大连海事大学国际经济法硕士,香港城市大学法学博士。曾先后在美国纽约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法学院研习相关民商事法律制度。现任最高人民法院审判员,三级高级法官,大连海洋大学兼职硕士生导师。
参与总结行政机关间接强制执行权理论,得到辽宁省高级人民法院审委会认可并在全省予以推广。曾获全省法院调研工作先进个人、全省法院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称号。先后发表、出版各类论文、书籍,并获得省级以上荣誉。获奖论文有《对缠摆海事案件频频发生现象的透视》《论查明商·渔船舶碰撞逃逸案的三步综合认证法》《大连海事法院提高裁判文书质量的调查分析》《关于我国海事赔偿责任限制制度的中外法律对比研究》《我国行政审判司法审查限度之初探》《关于大连海事法院民事审判管理改革的调查报告》。出版书籍《船舶建造抵押融资法律制度研究》《海洋行政处罚通论》。
参加本书编写的还有大连海洋大学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教师曲亚囡、王黎黎、蔺妍、相京佐、田卫卫、邵宏润、曲静、孙岑、郭昕黎及研究生徐畅、翟姝颖、解姝、曹晶、刘一祎、张新聪、李森、耿嘉琪、路岩、赵鹏举、谢秀玲、徐添琪、尹浩、董晓静、姜沫彤、唐子晴、王颖等。
海洋法律与人文学院供稿